创新开展垃圾分类 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
12月18日上午,“共建绿色家园 共促垃圾分类”宣传活动在渔港公园举办,现场吸引了500多位市民参与。(据12月19日《湛江日报》)
在《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》颁布一周年之际,“共建绿色家园 共促垃圾分类”宣传活动举办,垃圾分类大转盘、垃圾分类沙包投掷等游戏寓教于乐,为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提升市民环保意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。
垃圾分类看似是生活小事,实则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。近年来,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,垃圾分类日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。不断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、养成习惯,实现从“要我分”到“我要分”、从“教我分”到“我会分”的转变,有助于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。然而,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长远目标,仅仅依靠几次宣传活动远远不够。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功,需要持续不断地宣传引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如何在生活应用场景中推出有效举措,鼓励更多市民主动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,方是解题关键。
一些城市推行“互联网+垃圾分类”模式,通过开发专门的垃圾分类App,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垃圾分类指南与积分兑换平台。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垃圾,就能迅速知晓所属分类,并可依据分类投放获取积分,兑换生活用品。这一做法巧妙地借助科技力量,将垃圾分类变得趣味化、可视化,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参与积极性。比如河北邢台市,依托第三方环卫公司开发微信小程序,实现线上预约下单、线下专人上门收购,搭建“互联网+再生资源回收”全产业链生活服务平台,大大减轻了传统模式下废品堆积、自行收拾变卖的负担。回收的废旧物资,由专车运至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行压缩打包,出售给有资质的资源再生加工厂,实现了“闭环”。推行定点投放,做好选址设计及宣传引导,而不是将原先的垃圾桶“一撤了之”;升级改造垃圾房,添加投放口自动感应、定时喷雾除臭等功能,让投放体验更好;开发小程序,方便用户在线预约上门回收或查询服务点,推动低值垃圾有效回收……通过一系列实在又有效的举措,不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市民参与度在持续上升。
实践证明,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,也需要机制完善、设施配套。服务越精细,配套越完善,就越能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,就越能促进垃圾分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。如何根据湛江实际探索出一系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新机制、新模式、新方法?如何实现分得出来、运得出去、分类处理到位、回收利用有效的良性循环?值得思考。(湛江日报 林无涯)